首頁 > 主治項目
主治項目 | 皮膚癌
A、
甲狀腺癌 、
胃癌 、
大腸癌 、
小腸癌 、
食道癌 、
舌癌 、
喉癌 、
口腔癌 、
鼻咽癌 、
腮腺癌 、
淋巴腺癌 、
乳癌 、
子宮頸癌 、
輸卵管癌 、
睪丸癌 、
陰莖癌 、
眼睛癌 、
腦癌 、
膀胱癌 、
皮膚癌 、
血癌(白血病) 、
B、
皮膚癌
皮膚癌,為常見的癌瘤之一,多見於50歲以上之患者,其致病外因與長期接觸砷、煤焦油、木餾油等化學藥物及放射性物質、放射線等有關係。另外、如:燒傷後增值性疤痕、老年人皮膚疣及角化斑、慢性骨髓炎合併之皮膚瘻管,以及皮膚慢性潰瘍等,亦可導致皮膚癌。
皮膚癌、一般分為三種:(1)皮膚鱗狀上皮癌、(2)皮膚基底細胞癌、(3)皮膚黑色素癌。其症狀:
(1)
皮膚鱗狀上皮癌:較常見於臉頰、頭皮、外耳殼、顳部、小腿、足背、手背、下肢、軀幹;本病發展較慢,常有數年病史,漸漸增大突出,形成硬塊,繼而乳頭狀突起,表面結痂,病情嚴重時,會侵犯筋膜、骨膜、骨骼。
(2)
皮膚基底細胞癌:較常見於外露之顏面部,尤其外鼻、眼瞼、鼻唇溝、前額等處,軀幹及肢體較少見,本病發展緩慢,有數年病史,會出現,灰黑色斑塊,表面不平,略呈水珠狀;繼而潰破而潰瘍,症狀嚴重時,會破壞深部軟骨及骨質,是局部惡性腫瘤,較不會轉移。
(3)
皮膚黑色素癌:本病較前兩種皮膚癌少見,但惡性度較高,易發生區域淋巴結或遠處轉移;本病多數發生於原有黑痣上,尤其在腰部、足底、外陰等易受摩擦之黑痣。其症狀為有黑色素之潰瘍性腫塊,並有區域淋巴結轉移。
中醫治療攝護腺癌,是依“辨症論治”之法,中醫觀點,本病與自體腎氣不足有關,溫熱下注、瘀滯蘊毒,導致發病之主要因素,因此,中醫療法得視其症狀,酌情採用散腫潰堅、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、益精固腎,及增強免疫力的方劑加以治療,藥方依個人體質就有百餘種,例如:生黃蓍、土茯苓、白花蛇舌草、穿山甲、肉蓯蓉、巴戟天、炙大黃、知母、炙甘草、潞黨參、仙靈脾、杞子、炙首烏、牛膝、七葉一枝花、杭白芍、炒黃柏、連翹、三稜、莪朮、麝香、乾漆、水蛭、瓦楞子、凌霄花、丹參、喜樹、半枝蓮、山豆根、瓜蔞、薏苡仁、穿心蓮、漏盧、黃苓、升麻、白朮、雲苓、吳茱萸、半夏、劉寄奴等。筆者要特別叮嚀患者,一定要遵照醫師的指示用藥,絕不可自行亂抓藥服用。此病,若有化療的患者,中西醫結合治療,可以提高療效。(關於癌症的知識)
現在治療癌症,已經是中西醫合治的時代了,中醫治療方法,在提升患者的自體免疫力,降低化療及手術的後遺症,對癌症患者,貢獻很大。

